2014年10月10日 星期五

小提琴女神上海罷演考問觀眾文明

(國家兩廳院)http://www.epochtimes.com/b5/6/6/24/n1361109p.htm
尊重演出者,請別遲到,音樂會中不可錄音
科技越來越進步,3C手機拍攝與拍照又非常方便,因此有些人就會在音樂會偷偷錄音錄影。其實若非演出者事前同意,這樣的行為非常不尊重演出者,也很容易讓演出者分心無法達到最好的演出狀態,過去小提琴女神慕特就曾為了觀眾非文明舉動在上海動了肝火。而音樂會中協奏曲的演出,每一個樂章雖然看似獨立,但必須全部完成才是完整的曲子呈現,觀眾席的一舉一動其實非常容易打斷獨奏家的思緒,影響演出的完美。

知名鋼琴家齊瑪曼素以完美演出聞名,11/30將於音樂廳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演出鋼琴協奏曲。為了讓音樂會更臻完美,11/30音樂會上半場遲到觀眾將不得入場,並應齊瑪曼要求不會錄製該場音樂會影像,因此前台休息區不提供電視畫面傳送。


【大紀元6月24日訊】“你的閃光燈光始終直射我的臉,令我無法演奏,你必須離開,現在就出去!”6月19日晚,“小提琴女神”穆特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舉行的世界巡演中國行首場演出上,怒斥台下用手機拍照的觀眾,並因此中途停演,直至這名觀眾被保安“請”出場,才恢復演出。生於德國的安妮-索菲﹒穆特兼具美貌與才華,她以華麗的演奏技巧、豐富的音色變化和時尚典雅的氣質,成為世界樂迷心中的“小提琴女神”。為紀念莫紮特誕辰250周年,她在全球展開巡演。 6月19日晚,她登台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拉開其“莫紮特年”世界巡演的中國之行。然而“小提琴女神”在滬上的演出在下半場卻意外出現了不和諧之音。
觀眾拍照穆特發火
據上海媒體報道,音樂會開始後,一名坐在前排的觀眾就不斷用手機拍照。到下半場進行到最後一曲《降B大調小提琴奏鳴曲》最後一樂章時,穆特中途突然停奏,抽出本應放在琴弦上的琴弓,直指著那位拍照的觀眾,用英文說:“你的閃光燈光始終直射我的臉,令我無法演奏,你必須離開,現在就出去!”對方沒動,全場一片寂靜。
穆特又說:“請出去,如果不出去,我沒辦法演奏。”雙方僵持了一陣,最後劇場的保安過來把觀眾“請”了出去。這時觀眾席上響起了一片掌聲,對穆特的做法表示支持。演出中止了3分鐘後,穆特繼續把炫目的“小快板”奏完,並加演了兩首曲子。
據了解,北京穆特音樂會的主辦方昨天上午接到穆特經紀人的電話,要求北京主辦方嚴格遵守演出合同的規定,嚴格控制劇場內秩序,如果出現上海的情況,穆特也會隨時中止演出。據知穆特將于6月27日到北京世紀劇院演出。
劇院“陰影”揮之不去
據了解,很久以來,一些觀眾的不文明習慣讓很多來到上海演出的演奏家相當無奈,有些人不顧劇場秩序和表演者的安危而攝影、攝像,盡管劇場方面一再勸阻卻收效甚微。
去年,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在上海大劇院演出時也曾遭遇兩位異國“雅盜”,但大劇院的嚴防死守使她們最終無功而返。但在演出中,本地觀眾拿出照相機、攝像機偷拍偷錄的情況還是經常發生,觀眾席裡此起彼伏的閃光燈打亮了演員們的臉,卻也讓劇場內的藝術氛圍蒙上陰影。曾有一位偷拍者在被工作人員勸阻之後仍振振有詞:“我們花了那麼多錢進來看戲,至少拍幾張照片留作紀念嘛!”──“到此一遊”的習性還在他們心裡隱隱作祟,這些人的種種不文明行為,使正常的觀演 秩序遭到破壞。
有民眾在網上發文為穆特的“罷演”叫好,認為她為不文明觀眾上了一堂文明課!
常見的不文明行為
據悉,在演出中,經常會出現七種不文明的觀演行為:
偷拍偷錄觀眾投訴最多的是這個現象。部分不文明的觀眾此起彼伏的閃光燈和快門聲使其他觀眾不勝其擾。
遲到入場這個問題已成了各大劇場面臨的通病,不僅人員的進進出出會遮擋部分觀眾的視線,裡啪啦的翻凳子聲更會使這些遲到的觀眾成為所有人的“焦點”。
撥打手機這一點劇場方面也算是三令五申,即使是劇場設置了信號屏蔽卻仍有不自覺的觀眾讓手機不時發出各種聲響。
衣冠不整許多觀眾進劇場時絲毫不注意自己的儀表,甚至一副納涼的打扮去觀看頂級芭蕾演出。
攜帶食品劇場不同於電影院,爆米花之類能發出聲響的食品是嚴禁帶入的,飲料和口香糖則會影響劇場內的衛生。
制造噪音很多進劇場觀看演出的觀眾都不會對連綿不絕的“”聲感到陌生,因為總有那麼一些人把塑料袋當成手袋、皮包帶進劇場,而每一次欠身都會對周圍觀眾造成聽覺污染。
亂扔票根這一點可能最不為人注意,但對劇場的正常演出秩序來說卻極為重要。 @
(http://www.dajiyuan.com)
6/24/2006 2:36:23 AM
本文網址: http://www.epochtimes.com/b5/6/6/24/n1361109.htm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INSTRUMENT PLAYGROUNDS VOLUNTEER OPPORTUNITY



















DO YOU LOVE KIDS?  DO YOU PLAY AN INSTRUMENT? Be a part of the Boston Symphony's Instrument Playground, a fun opportunity to demonstrate basic instrumental techniques to children under the age of 12. 
Teach them to hold an instrument and create their first sounds! No need to bring an instrument - one will be provided. We are looking for string, wind, brass and percussion instrumentalists (sorry, no double reeds or saxophones).
Please contact Erin Asbury at easbury@bso.org

 Pre-concert activities, including an instrument playground and instrument demonstrations, take place from:
  • 10:30-11:30AM on Boston Youth Symphony Orchestra performance dates (November 8, April 25)
  • 9-10AM (February 7 10:15AM) On February 7, due to concert time proximity, there will be no pre-concert activities before the 12noon BSO Family Concert.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There’s Something for Everyone at Opening Our Doors 2014












Although we’re sad to bid farewell to to the last month of summer, The Fenway Alliance is welcoming Fall with open arms as we prepare for our annual Opening Our Doors. The festival will take place on October 13th, 2014 (Columbus Day), and we hope that you take the last day of your long weekend to feed your cultural appetite with the Fenway Cultural District. Did we mention it’s FREE? The day is jam packed with a variety of creative activities, ranging from storytelling and poetry, music and theatre, public art installations and historic tours, to even the unthinkable — like indoor kite flying.
The Kick-Off Ceremony will begin at 10 AM at the Christian Science Plaza in Boston, located near the intersection of Huntington Ave. and Mass. Ave. The Ceremony will feature a thrilling performance by the Boston Children’s Chorus, a Kids Parade led by the Hot Tamale Brass Band, and what other than free cupcakes from Oakleaf Cakes. After the Kick-Off, the Fenway is yours to explore for the remainder of the day.
Opening Our Doors has something for everyone, whether you’re a family of five with children home from school, or a group of 20-somethings looking for something to do with your friends on your day off. Look forward to activities like:
  • Free admission to several of Boston’s finest museums, including the Museum of Fine Arts, 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and MassArt and local art galleries
  • Art-making activities with sparc! the Artmobile an initiative of the Center for Art 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 of MassArt
  • Glass blowing demonstrations with the Diablo Glass School
  • Captain Marden’s, The Taco Truck, The Bacon Truck, and the Green Bean Mobile Cafe
  • Colonial Fife Music by Christopher Nawoichik
  • Indoor kite flying with Kite Education and a Sociedad Latina Latin Dance Class at the YMCA
  • Marshall’s Farm Stand Pumpkin Patch
  • Open House with galleries of Fenway Studios and the Mary Baker Eddy Library Mapparium
  • Musical performances by Zili Misik, Afro Brazil and ZUMIX, Sociedad Latina’s Music Club House
  • Walking tours of the Back Bay Fens with the Emerald Necklace Conservancy


全球成長最快的教育體系─華德福

全球成長最快的教育體系─華德福

  • 2009-02
  •  
  • 親子天下雜誌4期
  • 主張「慢學」的華德福教育,看似「很跟不上時代」,卻是全球成長最快的獨立教育體系。華德福教育提供了主流教育的什麼樣的省思?

在全球學校多元化的浪潮下,為改革公立學校,許多非主流的教育理念與方法被引進,做為改革參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華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就像慢食、慢活,帶領我們重新思索生活意義,主張「慢學」的華德福教育,也刺激主流教育界重新思索教育的意義與方式。
與現今社會學得愈多、學得愈早愈好的想法相比,華德福走的是一條很不一樣的道路。走進華德福的幼稚園,只見小朋友在色調柔美、由自然素材布置的教室裡,歌唱、畫圖遊戲、聽故事、做律動,不學電腦、不學寫字、也不學算術。華德福要求家長不要讓小孩看電視,學校也到中學階段才介紹電腦。
這個看似「很跟不上時代」的教育方式,卻是全球成長最快的獨立教育體系。
目前全世界約有一千所華德福學校及一千四百所華德福幼稚園分布在八十三個國家,並持續增加中。亞洲第一所華德福小學,就位於宜蘭冬山鄉的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學校,屬於公辦民營。連比爾.蓋茲的基金會最近也捐助美國加州沙加緬度成立華德福學校。而同時,歐美有愈來愈多的公立學校老師接受華德福教育的在職訓練,希望將華德福特殊的教育方式引進自己的課堂。

享受學習.安心做自己
華德福教育

(親子天下第40期)
 
為什麼北美華德福學校10年成長2倍,全球父母趨之若鶩?
什麼樣的教育,讓台灣精英家長:銀行家、教授、科技業主管不惜島內移民,甚至為了兒女中年轉業?
不強調競爭,沒有考試和功課的華德福學校,帶給傳統教育什麼樣的啟示?
 
趨勢篇  台灣父母「島內移民」 尋找不一樣的學習
 
文|陳雅慧 攝影|黃建賓
 
十九歲師專畢業第一次當老師,非常興奮,每天把字抄在黑板上讓孩子抄在簿子帶回家寫,隔天再抄回來。如同我的老師教我時一模一樣,周而復始。但我心裡很不舒服,不斷省思這樣的教學對嗎?」
 
今年六十一歲的張純淑,花了十九年尋找「對的」教材和教法,直到一九九六年在德國斯圖加特(Stuttgart)參觀華德福學校激動的發現:「我好想當這樣的老師!」於是回台灣創辦宜蘭縣慈心華德福中小學。
 
「小學我讀三峽山腳下民義國小,一個鄉下小學校。自由自在的生活,太讓我印象深刻。記得校長很愛種蘭花,老師就帶我們去野外挖土,去溪邊游泳、鋸蛇木……因為有這六年,我覺得人生太美好了!因此總是很樂觀浪漫。」基隆女中圖書館主任黃致誠,在雪隧通車、女兒小五時,放棄走路上班的優閒,舉家從基隆搬到宜蘭。讓女兒念華德福,是他們送給她的「禮物」,「從此,我和太太每天上班必須通車三小時。但是我覺得很值得!」
 
全球成長最快的教育體系 
 
不管老師或家長,許多人和華德福教育相遇,背後都有動人的故事。近年來,全世界發展中的「華德福」,不僅是少數個人生命頓悟後的抉擇,而是逐漸匯聚為推動正式教育體系與學校改革的動能。一九九○年代初期,全球只有不到六百所華德福學校,到二○一二年成長至一○二三所,是全球成長最快的另類教育體系。
 
華德福的快速成長,凸顯整體社會對於傳統教育體系發展走向「病態化、殘缺化的不滿,人們要求教育必須關注『全人』的發展,與『更完整的學習』,」長期研究全球另類教育發展的政大教育學院教授馮朝霖分析。
 
一九九二年起,美國社會在長期對公立學校不滿、要求教育選擇的壓力下,政府推動了公辦民營特許學校制度(charter school)。美國的華德福學校因此開始從私立學校跨入公立學校,目前全美有四十四所公辦民營特許華德福學校,聚集在西岸為主。
 
二○○八年,史丹佛大學博士歐伯曼(Ida Oberman)在美國知名教育期刊《遇見》(Encounter)發表加州公立學校的長期研究報告「向華德福學校學習」。研究發現,華德福學校小二學生語文和數學平均成績低於公立學校學生,但到八年級,華德福學校學生在相同科目表現就超越公立學校學生。「華德福學生從小在一個友善環境中學習,對知識的熱愛逐漸被啟發,年紀漸長,自然看到孩子的成長,」歐伯曼說。
 
二○一一年十月,美國《紐約時報》週日版頭版報導美國科技公司高級主管紛紛把孩子送到華德福學校的趨勢。這篇標題〈一所不教電腦的矽谷學校〉引起關心教育的全球父母關注。「華德福」似乎成為不滿現有教育體系的家長,另一種選擇的代表。
 
華德福成長凸顯對改革的渴求
 
近二十年來,亞洲的華德福學校成長速度最快。台灣華德福學校的發展,也同步在一九九四年教改運動後萌芽。多數的華德福學校,都是跟著學生的成長,「邊走邊蓋」。一九九五年,台中市磊川華德福實驗學校校長林玉珠在台中,從娃得福幼兒園一路往國小、國中延伸,二〇一四年磊川實驗學校將招收高中生。台灣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宜蘭縣慈心華德福學校,一九九九年創校時只有五位學生,短短十三年,從小學辦到高中部,全校現在有五八三位學生。前年起,小一新生更從兩班增為三班,這學年仍有二六二位學生排不到名額,等著「候補」轉學。
 
因為對華德福趨之若騖,宜蘭縣冬山鄉近十年,從外縣市移入定居就讀慈心華德福的家庭,學校估計有三千戶,讓冬山鄉在宜蘭縣多出一席縣議員。「慈心華德福學校做到讓城鄉翻轉,」從台北市大直移民宜蘭的家長會會長陳建廷說。
 
台中市磊川華德福學校,以非學校型態實驗機構成立,在現行法規中,每一個年級最多只能收二十位學生。現在,每年小一申請入學生名額是招生人數的兩倍。
 
桃園縣、雲林縣這幾年也紛紛開始成立公辦公營的華德福學校。其他縣市也有如百花齊放,由家長推動教育局處辦學。公辦公營的華德福學校幾乎校校額滿,吸引許多外縣市父母衝著「華德福」不惜島內移民。現在,學校都還必須以孩子入籍先後和家長研習積分等條件,設立不同的入學比序條件。
 
全球華德福學校蓬勃發展,背後是對公立學校教育改革的強烈呼聲。
 
「把華德福學校引進公立體系是教育改革的起步。我們正在重新改寫教育主管機關對『教學』還有『成功』的定義,」加州一所新成立的華德福高中校長阿列山祖接受美國喬治魯卡斯教育基金會採訪時說。
 
對照公立學校發展,華德福教育不論對待學生和對待老師都有獨到的哲學。

【翻轉教室】美國教改從不考選擇題開始

美國教改從不考選擇題開始

  • 2014-08
  •  
  • 親子天下雜誌59
美國教改將改變測驗題型,從選擇題變成申論題,在提升學生批判思考能力前,恐得走過一段分數慘跌的適應期。
今年暑假在台灣,十二年國教新聞,點燃全國焦慮。美國,也同樣正經歷一場「典範轉移」的共同核心課綱(Common Core Standards)教改。
美國教育部部長鄧肯(Arne Duncan)二○○九年宣布,聯邦政府提撥三億五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一百億元)教育預算補助給願意採行共同核心課綱的州。目的是希望全美各州、各地的學生都能共用數學、英文與寫作測驗標準課綱,以便各州學生能在共同的基礎上,比較學業表現。
從追求答案變成能力導向
但是,這場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視為重要政策的教改鬧得天怒人怨。陸續有南卡羅萊納、奧克拉荷馬、印第安納三州,寧願放棄聯邦政府補助,退出共同核心課綱教改。二○一六年下一次總統大選前,是不是會有更多州退出,持續關注中。
為什麼在美國,教改會變成一場緊張的政治爭議?
這場教改從考試題型改革切入,撼動了數十年來教育典範,希望經由題型改變,引導美國學生的學習、老師的教學、知識的價值全面翻轉。
共同核心課綱標榜的是能力導向的學習革命。
加州教育局總監托拉森(Tom Torlakson)表示,共同核心標準課綱終極目標是訓練出「能成功在全球經濟中競爭」的人才。新標準提供了教學、學習和評量的「典範移轉」,從過去重視答案的選擇題移轉到學業表現。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principal trombonist weighs in on arrival of new music director




















Heralded as one of the finest trombone players of his generation, Toby Oft brings a brilliant brass voice to the Boston Symphony as the orchestra&r
BOSTONHERALD.COM

Marking a new era in the 134-year history of the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Andris Nelsons makes highly anticipated debut as the new BSO music director at Symphony Hall in Boston on September 27, 2014.

Heralded as one of the finest trombone players of his generation, Toby Oft brings a brilliant brass voice to the Boston Symphony as the orchestra’s Principal Trombone. Since 2008, Mr. Oft has seen a diverse repertoire of BSO performances while working under the batons of James Levine, Christoph Eschenbach, Christoph von Dohnányi, Bernard Haitink, and the orchestra’s newly appointed Music Director Andris Nelsons. Toby Oft lives in Jamaica Plain with his wife Andrea and twins Colin and Luci, where he enjoys cycling, running, and roasting his own coffee beans.
Somehow, Toby also finds time to blog! The trombonist recently wrote a wonderful first-hand account of the week leading up to Andris Nelsons’ debut performance at Symphony Hall.


各樂器團練睡覺姿態

























圖片摘自薪橋國樂團https://www.facebook.com/shinchiau.chinesemusic

研習分享(翻轉教學)


剛結束今年教務主任研習,帶回滿足的充電能量,尤其是翻轉教學--學思達理論與實務,迫不及待想與大家分享


       



學思達教學法~為孩子培養一輩子帶得走的能力
                    本文摘自財團法人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
    http://www.thealliance.org.tw/cover_show.php?cover_id=54

四月下旬的一個周間上午,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幾個夥伴們前往中山女高觀課,現場湧進23位來自全台各地的老師,及有興趣了解「學思達教學法」的朋友們,把整個教室的最左側、最後方,甚至後門口都給擠滿了。
由張輝誠老師主持的課堂風景很是精彩,課堂進行的節奏非常明確,課室裡的能量是流動、活絡、鮮猛的。當上課鐘聲一響,一群美少女們魚貫進入自己的座位,原本還安靜地用早餐、滑手機、看漫畫,馬上開始看講義,靜默自學約十來分鐘後,有的學生開始自發性轉過身跟後面的同學,以四人一組的方式就講義上的提問進行討論、交換意見,由於有一半的腦容量始終在運轉思考著,因此課堂裡會出現東一叢、西一叢的瑣細聲音。此時,老師開始遊走各組,觀察學生、提點、並回答問題,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們思考、談論,並不時有笑聲,遲到的學生會站立一段時間,看似處罰,但老師會給予適度的關心。再經過十幾分鐘,學生交談的音量漸漸轉大,間雜著玩笑哈啦聲,老師明確知道學生已經分組討論完畢,開始放鬆聊天了,於是走到講台邊正式進入抽籤儀式,被抽到的學生上台回答老師在講義上的提問,報告時小組成員會彼此互相支援,或許這些答案沒有直搗核心,但透過老師的引導和學生們的思考,答案會漸漸朝向同一個方向。而在整個過程中,多數學生臉上都洋溢著美美的自信笑容。
這一天的國文課,討論的是蒲松齡的〈勞山道士〉,張輝誠老師在講義上出一題:「你覺得為什麼王生要學穿牆術?要是你也可以求一術,你要求哪一術?」被抽到上台回答的學生們紛紛提出各種有趣好玩的答案:「我想要有讀心術,可以招搖撞騙」、「我想要隱身術,可以偷看美女」、「我想要有一蹴可及術,可以仔細專注觀察」、「我想要有韓劇<來自星星的你>都敏俊教授的暫停術,這樣我就可以扭轉乾坤了」.....。
課後,張輝誠老師與觀課者分享,台灣教育再不改變,我們的下一代就毀了,而其實我們已經毀了好幾代了。現在的國高中生普遍缺乏正常的家庭生活,學生每天考試,每天作業,下課補習,睡眠不足,我們應幫學生減輕負擔,而非從中加重,當每個老師都認為自己只出一點點作業時,所有學科的作業份量加起來,學生就慘了。張輝誠老師表示,他幾乎不給學生任何功課、不出任何作業,他所有的動作都在課堂上完成。學生每天都在課堂上做作業、查資料,他們每天都在課堂上接受考試,而且是以問答題為導向,問答題比選擇題還要困難,必須自己找答案。去問跟學生"生命"有關的問題,去問跟學生的"將來"有關的問題,透過問答可以訓練學生寫作、閱讀、思考、表達及創造等綜合多元的能力。只要善用課堂上的每一分、每一秒,把學習成效從20分拉高到80、90分,透過這種效率和自學速度,就可以把學生的學習位階整體拉高,讓孩子在教學現場學得很輕鬆、很快樂,但同時又是一種高效率的學習。
張輝誠老師本身是一位資優生,高中畢業就直接保送師大國文系,在大學四年期間努力符合別人對自己的錯誤期待而成為傑出畢業生。他是創辦奉元書院的台灣著名儒家學者—愛新覺羅‧毓鋆先生的關門弟子。他有一位非常尊敬的基金會董事長,其兒子在六年級生日時獲得一筆大紅包,這位董事長秉持克勤克儉、獨佔服務的家訓,開始教導兒子如何投資,到念高中時,這個兒子的母金已變成另一筆大數目,而張輝誠老師自己也受這位董事長栽培了20年,甚至安排九年的時間讓受栽培者環遊全世界,以獲得世界觀。因此,他深深體認到教師的角色絕非單純的知識傳遞,而是生命經驗的傳承、多元能力的培養與訓練、點燃學生心中的火苗,更因為自己就是填鴨式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吞得非常辛苦,所以,他在教書的第一天就發誓,不要提供填鴨式教育給學生。
在一次無意間,被學生撞見教師備課用書的內容竟如此豐富精彩,張輝誠老師於是開始印教師備課用書加上給自己精心挑選彙編的資料給學生。當學生有了完整充足的資料,張輝誠老師就沒有講課的必要了。因為學生一小時就可以看二、三萬字,而老師一小時大概只可講五、六千字,因此他轉而讓學生閱讀自學。
於是,他融入電視節目「中國好聲音」的PK賽模式及「百萬小學堂」的問答形式,開始建立一套完全針對學生學習所設計的「學思達教學法」,真正訓練學生自「學」、閱讀、「思」考、討論、分析、歸納、表「達」、寫作等等能力。透過製作全新的講義,用「問答題」的形式取代「選擇題」,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刺激思考。由於學生的專注力大致能維持在15至20分鐘之間,因此要提供足夠資訊給學生自學閱讀,且每個段落的切換,都要保持在這個時間內,才能得到最好效果;再透過小組之間「既合作又競爭」的新學習模式、將講台還給學生、讓老師轉換成主持人、引導者、追問者,讓學習權完全交還學生。一堂課下來,藉由自學、思考問題、討論、表達及老師補充等,學生總共可以有五到六次不同的學習機會,特別是同儕之間的相互觀摩學習,更促進學生學習興趣、增加學生基礎認知、閱讀、統整、歸納、分類、推論、反省、現實感、聯結、想像、判斷…等各種綜合能力。
張輝誠老師把冷冰冰的知識變成生命的智慧,讓「學」變最大,「教」變最小。當時中山女高丁亞雯校長的跟他說:「只要對學生有益,就是對台灣有益」!這句話讓張輝誠老師大受激勵,於是自2013年9月9日開始每節課都開放教室讓人觀課,至今已一千多位老師到現場觀摩,他的熱忱、精闢觀點與『學思達教學法』,讓翻轉教學在台灣如火如荼地展開。
"老師都不想提供填鴨式教育,但最後提供的都是填鴨式教育!"
"我們是否培養了孩子帶得走的能力,還是只是教他成為考試機器?"
"孩子明明有自學能力,我們卻把他們當殘障人士,硬要牽著他們走……”
當大學老師抱怨大學生沒有求知慾、閱讀習慣、表達能力;當研究所老師抱怨研究生沒有思辨能力、整理資料、寫作能力時,卻常常忘記自己長期佔住講台、單向式的口述教學法,其實才是造成學生無法放開手大量學習的最大元兇。中山女高國文科張輝誠老師在翻轉教室工作坊中曾經提到,我們只栽培台灣國、高中生成為考試機器,讓他們變成只要不考試就不讀書;我們常常強迫學生煞車,當他要學習加速到100時,我們往往加以阻擋,要他只能到50;我們只是拼命塞知識給學生,塞到學生變成啞巴、失去學習興趣、成效低落,最後造就學生五大能力:忍耐力、定力、專注度、聽力及抄筆記能力,老師則因此練就了一嘴的好口才,卻犧牲掉多年來學生可上台表達訓練口才的時間,我們的教學機制從來不改變,是我們沒有開發學生多元的能力,而讓學生生不如死,讓台灣一代苦過一代。
「老師要做的並非替學生包山包海,而是讓學生自己動手做!當學生擁有自學能力,在面對各種任務與挑戰時,就能透過自學迎刃而解。讓自學、思考與表達成為常態。」每天都在深夜於臉書上進行學思達翻轉大會報告的張輝誠老師,總是有來自全國各地老師的學思達推行動態。
在高雄林園中學教學的郭砡君老師,實行學思達教學法一個月之後,已經以最傑出的推銷術成功影響四到五位老師開始學思達,她在自己的<學思達小小報>分享著:「要改變長久以來的教學法,是場未知且充滿恐懼的冒險,說沒有半點的擔心害怕是騙人的,內心充滿忐忑與不安,但我知道這方向才是正確的,我得堅持我得改變。進行學思達的過程中,當老師的角色轉變為「主持人」、「追問者」,挑戰的難度就更高了,隨時有意想不到的情況考驗老師的臨場反應:有人不專心自學、有的很自閉不討論、有人老是等答案、也有人自我感覺很良好硬要別人聽他的、有私人恩怨的、溝通有困難的、上台恐懼症的、閱讀理解有困難的,這些在傳統課堂上都不會是問題的問題一一浮現,但訓練孩子學會合群、與人溝通合作,這是適應未來生活的能力啊!除非他離群索居,否則任何工作都需要與人溝通交流!學思達之後,孩子開始會自己找尋書裡及資料中的重點,很安靜的孩子學著表達自己的看法,恍神公主說比較少恍神了,連放空王子專注力都提升不少。但學思達要成功得建立在良好的班級經營上,一個班若沒有常規可言,是無法進行任何有效教學的。接下來,會嘗試調整分組方式(如C選B,B選A),雖說與各式各樣的人相處是必須的學習,但現階段若改變分組方式能讓課堂進行更流暢,那為什麼不呢?另外,講義的製作要再調整,一開始參考輝誠老師的講義模式,但忽略了國中常態的現場,基礎認知的題目必須多些,學生建議我加入填充也是很棒的點子。哇~我的學生從課堂上”活”起來了!」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其實我們怎麼訓練孩子,就會產生什麼果。教育是教人,而非讓孩子三年都在背東西,這樣把考試等於人生的縮影,我們都過過,可是這種看似充實的人生,又帶給我們什麼樣的感動? 當我們口口聲聲說要教好學生,卻沒有真正看到學生的需要時,他們的生命如何有感動?張輝誠老師的「學思達教學法」,把講台還給了學生,當學生找到並真正參與他們的亮點時,那個被感動的溫度才在。教學是一種種質感,而學思達就是把教學質感引出的媒介,學思達讓孩子知道自己是有能力的,因此學生們會自信、自主、自動與自發,當學生們可以如此積極地參與課程時,那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動,都將在學思達的教育中被呈現,那是哲學的極致,更是生命美妙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