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成長最快的教育體系─華德福
- 2009-02
- 親子天下雜誌4期
- 主張「慢學」的華德福教育,看似「很跟不上時代」,卻是全球成長最快的獨立教育體系。華德福教育提供了主流教育的什麼樣的省思?
在全球學校多元化的浪潮下,為改革公立學校,許多非主流的教育理念與方法被引進,做為改革參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華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就像慢食、慢活,帶領我們重新思索生活意義,主張「慢學」的華德福教育,也刺激主流教育界重新思索教育的意義與方式。
與現今社會學得愈多、學得愈早愈好的想法相比,華德福走的是一條很不一樣的道路。走進華德福的幼稚園,只見小朋友在色調柔美、由自然素材布置的教室裡,歌唱、畫圖遊戲、聽故事、做律動,不學電腦、不學寫字、也不學算術。華德福要求家長不要讓小孩看電視,學校也到中學階段才介紹電腦。
這個看似「很跟不上時代」的教育方式,卻是全球成長最快的獨立教育體系。
目前全世界約有一千所華德福學校及一千四百所華德福幼稚園分布在八十三個國家,並持續增加中。亞洲第一所華德福小學,就位於宜蘭冬山鄉的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學校,屬於公辦民營。連比爾.蓋茲的基金會最近也捐助美國加州沙加緬度成立華德福學校。而同時,歐美有愈來愈多的公立學校老師接受華德福教育的在職訓練,希望將華德福特殊的教育方式引進自己的課堂。
享受學習.安心做自己
華德福教育
(親子天下第40期)
為什麼北美華德福學校10年成長2倍,全球父母趨之若鶩?
什麼樣的教育,讓台灣精英家長:銀行家、教授、科技業主管不惜島內移民,甚至為了兒女中年轉業?
不強調競爭,沒有考試和功課的華德福學校,帶給傳統教育什麼樣的啟示?
趨勢篇 台灣父母「島內移民」 尋找不一樣的學習
文|陳雅慧 攝影|黃建賓
十九歲師專畢業第一次當老師,非常興奮,每天把字抄在黑板上讓孩子抄在簿子帶回家寫,隔天再抄回來。如同我的老師教我時一模一樣,周而復始。但我心裡很不舒服,不斷省思這樣的教學對嗎?」
今年六十一歲的張純淑,花了十九年尋找「對的」教材和教法,直到一九九六年在德國斯圖加特(Stuttgart)參觀華德福學校激動的發現:「我好想當這樣的老師!」於是回台灣創辦宜蘭縣慈心華德福中小學。
「小學我讀三峽山腳下民義國小,一個鄉下小學校。自由自在的生活,太讓我印象深刻。記得校長很愛種蘭花,老師就帶我們去野外挖土,去溪邊游泳、鋸蛇木……因為有這六年,我覺得人生太美好了!因此總是很樂觀浪漫。」基隆女中圖書館主任黃致誠,在雪隧通車、女兒小五時,放棄走路上班的優閒,舉家從基隆搬到宜蘭。讓女兒念華德福,是他們送給她的「禮物」,「從此,我和太太每天上班必須通車三小時。但是我覺得很值得!」
全球成長最快的教育體系
不管老師或家長,許多人和華德福教育相遇,背後都有動人的故事。近年來,全世界發展中的「華德福」,不僅是少數個人生命頓悟後的抉擇,而是逐漸匯聚為推動正式教育體系與學校改革的動能。一九九○年代初期,全球只有不到六百所華德福學校,到二○一二年成長至一○二三所,是全球成長最快的另類教育體系。
華德福的快速成長,凸顯整體社會對於傳統教育體系發展走向「病態化、殘缺化的不滿,人們要求教育必須關注『全人』的發展,與『更完整的學習』,」長期研究全球另類教育發展的政大教育學院教授馮朝霖分析。
一九九二年起,美國社會在長期對公立學校不滿、要求教育選擇的壓力下,政府推動了公辦民營特許學校制度(charter school)。美國的華德福學校因此開始從私立學校跨入公立學校,目前全美有四十四所公辦民營特許華德福學校,聚集在西岸為主。
二○○八年,史丹佛大學博士歐伯曼(Ida Oberman)在美國知名教育期刊《遇見》(Encounter)發表加州公立學校的長期研究報告「向華德福學校學習」。研究發現,華德福學校小二學生語文和數學平均成績低於公立學校學生,但到八年級,華德福學校學生在相同科目表現就超越公立學校學生。「華德福學生從小在一個友善環境中學習,對知識的熱愛逐漸被啟發,年紀漸長,自然看到孩子的成長,」歐伯曼說。
二○一一年十月,美國《紐約時報》週日版頭版報導美國科技公司高級主管紛紛把孩子送到華德福學校的趨勢。這篇標題〈一所不教電腦的矽谷學校〉引起關心教育的全球父母關注。「華德福」似乎成為不滿現有教育體系的家長,另一種選擇的代表。
華德福成長凸顯對改革的渴求
近二十年來,亞洲的華德福學校成長速度最快。台灣華德福學校的發展,也同步在一九九四年教改運動後萌芽。多數的華德福學校,都是跟著學生的成長,「邊走邊蓋」。一九九五年,台中市磊川華德福實驗學校校長林玉珠在台中,從娃得福幼兒園一路往國小、國中延伸,二〇一四年磊川實驗學校將招收高中生。台灣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宜蘭縣慈心華德福學校,一九九九年創校時只有五位學生,短短十三年,從小學辦到高中部,全校現在有五八三位學生。前年起,小一新生更從兩班增為三班,這學年仍有二六二位學生排不到名額,等著「候補」轉學。
因為對華德福趨之若騖,宜蘭縣冬山鄉近十年,從外縣市移入定居就讀慈心華德福的家庭,學校估計有三千戶,讓冬山鄉在宜蘭縣多出一席縣議員。「慈心華德福學校做到讓城鄉翻轉,」從台北市大直移民宜蘭的家長會會長陳建廷說。
台中市磊川華德福學校,以非學校型態實驗機構成立,在現行法規中,每一個年級最多只能收二十位學生。現在,每年小一申請入學生名額是招生人數的兩倍。
桃園縣、雲林縣這幾年也紛紛開始成立公辦公營的華德福學校。其他縣市也有如百花齊放,由家長推動教育局處辦學。公辦公營的華德福學校幾乎校校額滿,吸引許多外縣市父母衝著「華德福」不惜島內移民。現在,學校都還必須以孩子入籍先後和家長研習積分等條件,設立不同的入學比序條件。
全球華德福學校蓬勃發展,背後是對公立學校教育改革的強烈呼聲。
「把華德福學校引進公立體系是教育改革的起步。我們正在重新改寫教育主管機關對『教學』還有『成功』的定義,」加州一所新成立的華德福高中校長阿列山祖接受美國喬治魯卡斯教育基金會採訪時說。
對照公立學校發展,華德福教育不論對待學生和對待老師都有獨到的哲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